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一棵高原红柳的“新生”

2023-11-17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10


新华社拉萨11月15日电(记者陈尚才 曹槟 聂毅)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这里土地贫瘠,大多是砂石地、盐碱地和戈壁滩,很多植物难以生长。然而在狮泉河等河谷地带,一棵棵红柳树却迎着阳光傲然挺拔。

噶尔县狮泉河镇原本是一片红柳滩,狮泉河水滋润了两岸丛生的野生红柳群。红柳又称多枝柽柳,扎根极深极广,据称有“七耐”:耐严寒、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耐病虫。这里冬季苦寒漫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地群众曾一度砍烧红柳取暖。

唐勇(右)正在和同事检查苗木(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1994年,当地正式启动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饱受风沙侵扰之苦的干部群众,走向荒原种红柳治沙。

这一干就到了今天,近30年。

如今,成活率、保存率均超过80%的3万多亩人工林、6000多亩人工草自西向东将狮泉河镇密密围住,像母亲的拥抱一样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免受沙害。

重庆籍小伙唐勇于2002年来到狮泉河镇做生意,他在这场治沙攻坚战中嗅到了商机。“2010年,我找到农业部门,提出想搞苗木种植实验的想法,政府批了200平方米荒地给我。”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唐勇双眼泛着光。

鸟瞰苗木基地(无人机照片,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毅 摄

苗木基地从200平方米、50亩、300亩、600亩发展到现在的900亩,唐勇硬生生将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培养成了红柳“土专家”,并成立了西藏阿里丰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流转的900亩荒地,都进行了土地改良,也就是换土和追肥。”唐勇告诉记者,2022年卖出红柳、班公柳、沙棘等苗木50万株,实现营收500余万元。“基地还聘请了12名本地群众当管护员,每年育苗季还会招当地临时工近3000人次,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从砍柳树取暖到发展苗木产业,一棵棵红柳树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树”。

2017年,次仁桑卓和丈夫嘎玛顿珠从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搬到噶尔县的安居房。2020年,嘎玛顿珠夫妇受聘成为西藏阿里丰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员工,次仁桑卓每年4月至10月在苗圃基地当杂工,每月工资6000元,嘎玛顿珠当门卫,每月工资2500元。

次仁桑卓正在苗木基地劳作(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槟 摄

“有了稳定收入,我们给新家加盖了玻璃暖房,还添置了一台12万的越野车。”次仁桑卓说。

如今,作为城市绿化、生态治理和增收致富的主要树种之一,阿里干部群众熟悉的红柳又回来了。

记者在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苗圃基地看到,一棵棵班公柳高大挺拔,相互簇拥着的红柳树连成一片。“全村共建成4个苗圃基地,总面积达2500亩,2023年出售苗木实现营收307万元,其中80%收入给191户群众分红。相信三年的成材期到了以后,能给群众创造更大收益。”日土镇干部孟甜说。

看到苗木带来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阿里地区各县及部分乡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共建成苗圃基地128个,种植苗木2.29万亩,苗木产量达218.9万株。

“敬上一杯狮泉河的清泉水,再献上一朵六月的红柳花……”这首阿里群众人人会唱的歌曲,正讲述着红柳树与阿里人民难解的情缘。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获“母亲河奖”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