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造林增绿增收增岗
今年起,山东省济宁市全面启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以打造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先行区为目标,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出发点,放大生态产品价值综合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让造林绿化成为群众稳岗增收的重要产业。
算清三笔账
济宁近年来大力实施林业建设系列工程,全市森林面积达226万亩,但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生态敏感脆弱。现有荒山大部分属于典型石灰岩山地,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较大。如何让荒山变“绿色银行”?首先要算清三笔账。
算清绿化整体账。目前,济宁共有宜林荒山6.76万亩,涉及8个县(市、区)、32个乡(镇、街道)、294个自然村,主要集中于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内的曲阜、泗水、邹城3个县(市)、14个乡(镇),共4.4万亩。通过实施为期三年的荒山绿化行动,全面消灭市域内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可提高0.4个百分点。
算清增收综合账。据测算,三年荒山绿化期需要栽植苗木550万株,共需人工36.9万个,预计可增加群众收入4428万元。项目竣工验收后,林木后期养护交由属地村负责,通过创设公益性护林岗位以及林产品增值收益,可为村集体和群众持续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算清“双碳”长远账。通过与中国林科院专家团队的合作,打通荒山绿化与碳汇林营造、碳汇开发相衔接的路径,开发可计量、可核查的碳汇产品,预计三年荒山绿化期结束后每年可固碳6万吨左右,按目前市场交易价格每吨50元计算,每年可实现碳汇收入300万元。碳汇指标由政府统筹,收入全部用于林木管护,形成可预期、持续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生态红利。
做实四环节
为提升荒山造林成活率和管护水平,济宁创新利益引导机制,全面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村民公益岗”模式,以项目定岗位、以岗位定工资、以收益定红利,做到有专门的绿化队伍、蓄水设施、引水设备、管护队伍和保障资金。
造林阶段保障群众获得劳务报酬。优先支持属地村组建造林绿化队,由村委会牵头,通过包工或雇用的形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组建村级绿化队伍252支,6400名群众参与整地、栽植、抚育和养护,平均日薪约120元。
管护阶段保障群众获得公益性岗位收入。荒山绿化完成后,成立村级护林队,负责树木管理、森林防火、封山育林等工作。创设荒山绿化管护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向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倾斜,预计可增加岗位1800个。在工资待遇上,按照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实行政府补贴按月发放,并为在岗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林木移交后保障群众获得稳定资产收益分红。三年荒山绿化期结束后,将统一验收后的林木移交属地村。村集体对经济林实行公开发包,林业资产经营性收益全部用于民生保障,实现资金变资产、群众变股东。
多渠道保障绿化资金。据测算,实施荒山绿化共需资金5.41亿元,目前已确定4条资金筹集渠道: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中央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争取国家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将济宁荒山绿化任务纳入局省共建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重点工程,补助资金0.36亿元。实施碳汇储备林建设(荒山绿化)政府专项债项目4个,计划筹集资金2.35亿元。实行市、县共担,需财政资金保障1.78亿元,将按任务量纳入今后3年财政预算。
推进四融入
在荒山绿化中,济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延伸林业产业链,让群众通过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把荒山绿化融入生态文化。高标准实施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选用代表儒家文化的黄连木、杏树、白皮松等特色树种,完成造林9100亩,打造三季有彩、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将尼山区域建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把荒山绿化融入生态富民。坚持因山制宜、因村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木本粮油作物,加快板栗、樱桃、西梅等特色林果业集群发展。由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刘宝宣团队牵头,将适宜山区种植的栓皮栎应用到荒山造林中,目前种植面积400余亩,预计亩均收益4000元以上。
把荒山绿化融入林业立体开发。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发展高效林下经济2万亩,新建菌类、药材等林下高效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示范点10处。泗水县金秀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林下种植大球盖菇,采取技术培训、回收产品等方式,带动群众林下种植500余亩。
把荒山绿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全域化推进、标准化提升、特色化打造,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确保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标准,建成一批A级景区村庄、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曲阜市尼山镇颜母山村通过对周边荒山、公共绿地进行立体绿化提升,增绿500余亩,成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宋辉)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