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青山保护区聚焦科研监测 精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升科研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是助推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筑牢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措并举开拓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新思路,全面提升保护成效。
强化政校协作 摸清自然保护区资源家底
2024年,保护区加大科研项目研究与争取力度,持续开展保护区科研监测和调查研究,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本着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的科研合作理念,保护区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资源调查监测与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梳理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情况,为今后保护区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管理措施以及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助推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迈上新台阶。此次调查,严格按照方案有序推进,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数据分析、遥感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多种方式获取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的物种种类、分布范围、种群大小;鸟类种类、数量、种群密度;兽类种类、数量、分布;鸟类、兽类的活动影像;采集并制作植物腊叶标本。
“三个着力” 推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青山管理局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认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工作的严谨性、紧迫性,通过“三个着力”工作模式,促进辖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着力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推行开展巡查管护与疫源疫病监测一体化模式,有效落实疫源疫病各项工作。在保护区科学划分野生动物监测区,安装红外监测仪,积极开展陆生野生动物日常监测、预警、调查、控制等工作。同时管理局建立了“17个监测点(管护站) + N个护林员”的联防联控机制,积极配合林草、卫健、市场监管、动检等部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互动的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着力畅通报告渠道。利用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管理局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日常工作制度。将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和保护区日常巡护监测工作相结合,明确疫情报告专员,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按要求准确记录,落实“日报”“周报”制度。共设置了17条日常巡护路线,涵盖了辖区内野生动物重要的迁徙通道、停歇地、栖息地等区域,充分发挥巡护人员“勤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快速应急作用,实行群防群控。
着力强化宣教防范意识。依托“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宣传,通过互联网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社区,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向保护区周边群众介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种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大大提升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成效。
加强培训 提升“软实力”筑强“硬支撑”
新形势下,为提升工作人员的野外科研监测业务能力,青山管理局组建了多学科监测团队。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野生动物及疫源疫病识别、监测技术、应急处置、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定期安排保护区工作人员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熟练掌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野生动物救护流程及方式方法、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等多方面监测技术,多举措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使科研监测“软实力”成为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硬支撑”。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