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明:让西藏日喀则草产业迈上新台阶
二十年如一日奔走在龙江的草地上,研发盐碱地治理模式、改进播种机械、引进和培育牧草新品种、开发乡土草种、推动黑龙江省草品种审定工作步入正轨……他就是黑龙江省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昭明。
推广宣传科学种草技术
2016年,肩负组织的重托,刘昭明义无反顾踏上青藏高原,3年援藏,让日喀则草产业迈上了新台阶。
初上高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巨大的文化差异,援藏干什么?怎么干?成了刘昭明思考的主要问题。
为尽快进入角色,刘昭明坚持向书本求知,用最短的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高原牧草生产技术的学术资料,查阅当地牧草生产技术文献,了解当地牧草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没有思路时他就下乡。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刘昭明对这句话深有感触。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他掌握当地牧草实际生产水平和状况,补齐自己的知识“短板”,把科学理论和实际生产情况做对比,主动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喀则牧业产值在西藏自治区虽然排在第二位,但饲草生产水平依然很低。按平均水平计算,所有的牛羊全年只能吃到七分饱,饲草供应严重不足。全市从2015年开始大面积垦荒种草,种草面积提升速度很快。但由于种植和管理技术不到位,饲草产量明显偏低,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占全区的34.3%,干草总产量仅占15.7%,亩产量甚至没有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
刘昭明主动出击,谋划“一菊一草一青稞、魅力无限日喀则”产业格局。他作为援藏队唯一的草业工作者,主动承担起了草产业发展的重任。他说:“我们从来都是在压力和挑战中前进的,这次也一定能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
两年多,刘昭明跑遍了日喀则17个县区、近20万亩人工种草地块。经历了骄阳、寒风、暴雨、冰雹、泥石流等,割草测样方更是家常便饭。几天下来,得到了一手数据,也有晒疼的皮肤和干裂发紫的嘴唇。同事们抱怨他工作节奏太快,更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提供草地种植科学依据
日喀则人工种草工作刚刚起步,因引进的品种不适用造成大面积减产,一味靠增加种子播量和化肥用量来提高产量则会加重经济负担。
为此,刘昭明组织开展了牧草引种种植试验示范工作。引进种植燕麦、小黑麦、黑麦、披碱草、紫花苜蓿、箭筈豌豆、毛苕子等50个牧草品种,在南木林县艾玛乡和康马县涅如堆乡种植302个试验示范小区和200亩示范田,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一年生牧草品种和种植管理模式。
2019年,在康马县示范种植过程中,刘昭明采用了针对当地土壤中石块较多状况而自主研发的高原镇压器,首开康马县种草镇压先河。通过采用科学种植管理措施,示范种植的燕麦品种普遍增产20%以上,最高增产49%。用播种量减少5千克产量提高近50%的结果,打破了燕麦不适合日喀则种植、播量小无法保证产量的思维定式,拓宽了人工草地建植牧草品种选择范围。
针对海拔高、灌溉不便、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缺乏适宜的改良牧草品种草地等难题,刘昭明提出充分发挥当地野生牧草适应能力强的特性,将其发展为草原改良的主要品种,并成功申报西藏重大草业科技项目“日喀则野生牧草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
从海拔2800米到5200多米,他3次带队翻山越岭,采集了50份野生牧草种子,种植多年生牧草试验小区200个,推动地方野生牧草品种的选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把种草技术留在高原上
把科技送到基层,是刘昭明的头等大事。
针对全市草业生产科技支撑乏力、科技队伍薄弱的问题,刘昭明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和带队开展试验示范工作等多种途径,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草业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近千人次,在及时解决牧草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同时,增强了县域间的横向交流。
眼看离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昭明想把科技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为更好地示范科学种草技术模式,援藏期间,刘昭明带领单位同事和队友自主研发了高原多石地块专用的多功能镇压器、药剂注射式除草工具,小区追肥和灭鼠投饵两用的多功能投料器,申报了马铃薯复种燕麦技术发明专利。他编写的《日喀则市牧草科学生产技术手册》将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技术汇编成册,已经成为日喀则牧草生产的主要技术手册。他出版的《日喀则市饲草科学生产实用技术》也已成为深受日喀则草业生产技术人员喜爱的专业书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刘昭明不断优化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制定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满足当前日喀则提速跨越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用众多的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提高了西藏自治区特别是日喀则地区科学种草技术水平,为今后草产业健康发展埋下了科技的种子。(郭朝霞 楼暨康)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激发生态护林员队伍活力的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