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增厚绿色家底 绘就幸福画卷
北国林海,万里苍翠。山川、河流、森林、云天,幻化成一幅幅油画般的秋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为共和国的建设源源不断输出优质木材;随着木材的长期开采,也曾陷入过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
近年来,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持续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多元化产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休养生息护林海,植绿、兴绿的努力,印刻在葱茏树木的年轮上,展现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里,更跃动在职工们蒸蒸日上的生活中。
俯瞰通北林区
甘于奉献 筚路蓝缕启山林
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兴安岭,曾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
1958年,通北林业局正式建局。嘹亮的“伐木号子”叫醒了林海雪原。从那时起,第一代林区开发者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片创业的热土,踏上了林区建设发展的征程。
在深山中架杆装车是通北局公司前进林场职工张本军每日的工作。“雪特别大,路也不好,山里很冷,真的很辛苦。”张本军回忆道。
从1992年就开始干装运木材的活,张本军已经习惯了在森林中摸爬滚打,他的父亲也是伐木工人,子承父业建设林区,他心甘情愿坚守一辈子。
“依山餐,靠山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开发初期的通北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西北风刮在身上,凛冽刺骨。炎热的夏天,蚊虫叮咬,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
“早上天不亮就出工了,晚上回来累得倒头就睡。”说起那段艰苦岁月,通北局公司朝阳林场职工邢恩宗记忆犹新。
“我们严格按照计划和操作规程采伐,将木材从树林中拖出来,按规格分类。逐一检尺后,再运出深山。”邢恩宗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几代林业工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突破万难,为新中国的发展输送优质木材7.15万立方米,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
热闹繁华的局址
深化改革 构建全新格局
2019年8月,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改制成立,隶属于龙江森工集团。施业区面积30.98万公顷,耕地面积96.8万亩,是森工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担负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投资等战略职能。
从2015年开始,龙江森工集团启动了森工历史上涉及面最广、触及利益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体制性改革。改制组建以来,通北局公司按照“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原则,1552项政府行政职能完成属地移交,权属单位由42家调减到37家。公司总部部门由34个压缩至19个,压缩44%。
改革无止境。2023年,通北局公司深入开展三项制度改革专项提升行动,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持续提升全员绩效考核科学性、精准性。
“公司的改革发展正由‘蓄力期’进入‘爆发期’。”通北局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兆林说,“2019年撤销通北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完成了‘破’的过程。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推进‘立’的进程,持续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
改革不断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2023年,通北局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30%;利润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68.3%。完成营造林0.54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农业播种面积96.21万亩,连续2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科技感十足的生态调度指挥中心
逐绿前行 厚植生态根基
绿,是通北林区生态的底色。沿着小兴安岭一路向北,林木繁茂,湖河泡沼星罗棋布,镶嵌在森林之中。
爬上24米高的瞭望塔,在不到2平方米的小屋里,群力林场瞭望员吴海斌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汇报观测情况。“以前只能用望远镜和测距罗盘进行瞭望,现在有了无人机,瞭望塔顶部还安装了‘森林眼’,能够运用多光谱融合等技术实时将周边图像传回总部。一旦发现情况,后端监控中心马上发出警报信号,并显示在GIS地图上,极大提高了巡护效率。”吴海斌说。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在通北局公司万顷林海中,共有63名林长、279名管护员常年守护着绿水青山。公司创新“林长+”工作机制,实施“林长、田长、河湖长”联动,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步入通北局公司生态调度指挥中心,蓝色屏幕上,林地耕地、河流水系、管护飞防、苗木培植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用鼠标轻轻一点,每个地块编号、作物品种、林地类型尽收眼底。
通北局公司资源管理部副部长朱宇告诉记者,公司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用数字科技重塑资源管理新方式,依托平台系统,形成一张大图总管资源的“大生态”管理格局,实现公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停伐十年来,通北局公司采取停、管、抚、造等各种措施,从苗木、整地到栽植、管护全流程规范育林知识和技术规程,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林地面积增至20.1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345万立方米,陆生野生动物达180余种。
多元发展 助力林下生金
金秋时节,通北局公司八二林场森林农业科技示范区内稻谷飘香,大豆、玉米等作物长势良好,丰收气息扑面而来。农情监测站的屏幕上显示着附近地块温度、风向、氮磷钾含量等十余项指标。
“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山上土地集约经营、统一用种、拌肥厂自供肥料、农机合作社耕种、山下仓储加工销售的森林农业发展模式。”通北局公司农业生产经营部部长国瑞彬介绍,3000余户土地承包户每年因为森林农业增收3万元以上。
2024年,通北局公司依托林区耕地资源,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96.6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
岸边青草连绵,园内松柏滴翠。今年夏季,通北局公司前进苗圃成了新晋热门打卡地。“以后我还带家人来这里度假,空气清新、凉爽,让人流连忘返。”外地游客王先生连连称赞。
据苗圃主任王守刚介绍,公司开展特色旅游赋能经济发展,将圃区变景点、村居变客房、特产变商品,推动林文旅深度融合,既促进了产业发展,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停伐前,通北局公司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之路。停伐后,公司打绿色牌、念山水经,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多元化产业,既要生态“好颜值”,又要产业“好价值”,“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山、冬戏雪”的四季游新格局逐渐成型。
梅花鹿养殖基地
走进通北局公司前进林场梅花鹿养殖基地,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鹿舍内,梅花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悠闲散步,或懒懒地晒太阳……饲养员闫伟正在做收割鹿茸前的准备工作。
今年46岁的闫伟是通北局公司转产职工,曾经大量木材由他驾驶的卡车运输出去。停伐后,借力公司倡导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契机,2018年,闫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毫无养殖经验的“门外汉”到管理百余只梅花鹿的“内行人”,他凭借踏实肯学、吃苦耐劳的韧劲,实现了转产就业的致富梦。
采收蓝靛果
7月,通北局公司卫东林场蓝靛果种植试验地内,青翠满目,果香四溢。绿叶映衬间,串串蓝靛果果实饱满圆润,宛若颗颗蓝宝石。“我们的蓝靛果种植面积已达726亩,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法,不施化肥,不洒农药。”卫东林场营林技术员梁新鑫介绍说。
青山有价,绿树含金。通北局公司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实施“一局一业”“一场一品”战略,依托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向绿色发展要效益,营林绿化、森林农业、森林食品、旅游产业等持续增强,绿水青山正不断转化成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
人林和谐 书写民生答卷
不砍树,咋生活?
“挂锯停斧”之初,不少林区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通北局公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多业并举兴企安民。
秋高气爽,通北局公司东方红林场施业区内,云杉、油松等乔木高大挺拔。树下,一簇簇灌木层叠错落,绿意盎然。护林员郭士福爬到山腰的位置,巡林路已过一半。
“这些年,家乡变化太大了,场区变成了花园,冰天雪地成了宝贝,这都是以前没想到的事儿。”郭士福感慨地说。
发展浪潮奔涌向前,昔日“挥斧人”变成“护林人”,通过向林中转、向林外转、向域外转等方式都找到了新的生活坐标,并在各项社会保障加持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通北局公司积极谋划以群众利益为中心的民生事业,补短板,破难题,兜底线,多彩亮丽的民生画卷渐次铺展。
指导购药
建设通林超市、职工食堂、林业药店,满足百姓生活需求;改造老旧小区13栋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7户;与省内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解决职工群众看病路途远、费用高等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多条色彩丰富的景观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通北局公司不断树牢生态新理念,产业转型闯新路,书写民生新答卷。“我们要让幸福的生活像兴安岭的绿色一样绵长。”通北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红阳坚定地说。(李晓梅 马一梅 李健)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贵州榕江林果线下丰收线上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