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足资源优势,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秦岭,绿水逶迤,青山连绵。
这里是秦岭最绿的地方,植被丰茂,满山苍翠,森林覆盖率高达92.29%,犹如一颗“绿色明珠”深嵌在绵绵峰岭中。
这里,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绵16418公顷的绿色林海茂盛生长,汲养着羚牛、黑鹳、红豆杉、太白红杉等许多珍稀动植物资源。一片片水墨山峦,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起山乡多彩生态空间,更串起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他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牢记嘱托,接续发力。3年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创新发展、共建共享,积极融入秦岭生态保护大格局;解锁“智慧秦岭”新模式,弥合数字鸿沟,精心守护一草一木;以“生态+”笔法连接城乡、串联社区、融合文化、提升宜居品质……在发展的浪潮中,保护区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范式,重构诗画秦岭新生态,从好风景中不断孕育“好经济”。
创新深化,解码绿色初心
4月15日,伴着虫吟鸟鸣,行走在春天的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目皆绿、烟波流转的生态美景令人陶醉,周边还分布着美丽乡村、人文景点、休闲驿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呼之欲出。
在这背后,是牛背梁保护区持之以恒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徐家屋场、鹞子沟动物活动轨迹明显增多了,我们在那边再增设一部红外相机吧。”在牛背梁保护区西沟峡小甘沟里,老林保护站生态护林员汪友友与同事们一边商讨着如何改变布设线路,一边熟练地收取红外相机影像资料。
在保护区工作了7年,汪友友的脚步踏遍了这片林海的角角落落,脑子里有一张“活地图”。
“2020年7月20日上午,我和往常一样输入密码查看监控,突然看到,在保护区南天门至牛背梁主峰区域,十几头羚牛在头牛的带领下,悠闲地漫步在草甸中,调皮的小羚牛还跳到崖石上四处眺望。它们短暂的停留后,又整齐有序地排着‘一字形’队伍离开了。” 尽管已经过去近3年,说起和羚牛的“融屏相遇”,汪友友仍记忆犹新。
在汪友友眼里,伴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和保护宣传力度加大,果子狸频繁造访保护站觅食、白骨顶鸡“做客”保护区周边幼儿园,勺鸡休憩景区休息亭景象不足为奇,野生保护动物“零距离”走进百姓生活的故事时有发生。
做好绿水青山守护人,创新解码“绿色”初心。多年来,保护区70多名生态“卫士”一直在行走,他们常年穿梭在保护区沟沟坎坎、坡顶谷底,与山水为伴,用使命担当,呵护着保护区的山山水水。
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离不开创新制度供给。3年来,牛背梁保护区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新增设30个固定样地和8条监测样线开展日常监测,常年通过开展野外资源管护“清风”“严厉打击毁林犯罪”和“劝阻游客非法进入保护区”等专项行动,开展“秘境之眼”红外相机野外调查、建立动植物资源数据库等多项举措,使得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改善,主要保护物种秦岭羚牛数量稳步回升,栖息地范围和数量均适度增长。牛背梁保护区羚牛数量由1980年的78只增加到现在的350只左右。
数字赋能,助推转型蝶变
4月,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麦秸垒区域,依然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广货街保护站站长解振锋带领一行3人,在寒风中踩着积雪向山顶攀爬。每到此时,解振锋最担心山上的环境气象因子自主监测设备被破坏了,维护设备的同时他们还要做好数据信息采集收集。
“着眼于秦岭区域和保护区本身的资源特点、管理状况和管理需求,我们保护区在着力建设有着精细化管理体系、动态管理响应能力、关键生态风险上预警能力的数字化牛背梁上下功夫”,对于保护区的建设解振锋如数家珍。
2020年,与秦汉航空联合成立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航空应急救援队,打造 “空地结合、多方联动”的立体救援体系;2022年,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老林保护站,建成保护与监测设施建设项目科研监测综合服务用房;保护区首个无网区域智慧化监测试点项目建设完成……这是一段时间内,保护区数字化建设的“进度表”。
让生态保护更智慧、更便捷,是牛背梁保护区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实践,也是“智慧秦岭”建设的重要一环。
3年来,保护区为不断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管理水平,将原有12 个视频监控塔野外视频监控由模拟信号更新为数字信号,新建6个野外视频监控塔,新建10套八棱杆立杆式人为活动及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系统,预期将实现野外视频监控系统监测覆盖率由50%提高到75% 。同时在现有70台红外相机等基础上新布设50台红外相机,新购置监测设备48台(套),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热点沟口人为活动干扰及重点物种重点监测。
“我在这守了20多年,见证了保护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3年巡护设备大幅度改进和提升,空中无人机和野外热感红外相机的运用,让我们多了‘一只眼’,工作更方便了。”解振锋说。
共建共融,扩容生态版图
4月,在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的木耳大棚里一片忙碌景象。“挂袋时密度不要过大,中后期在高温、高湿季节,通风不良,耳片会变薄,变黄……”,保护区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员袁礼志正在务工的人群中讲解木耳吊带技术要点。
“今年群众心里踏实了”,袁礼志所谓的“踏实”,是保护区与营盘镇政府共同投资120万元建设的“木耳烘干筛选及包装联合建设项目”已建成即将投产使用,为该产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3年来,牛背梁保护区着力构建资源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一体化格局,并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以共建共融扩容保护区生态版图。
“我们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鸟类172种,占秦岭鸟类总种数的39.5%,这是血雉,这是棕头鸦雀……”
在宝鸡市千阳县燕伋小学,牛背梁保护区公众教育科科长马宇等工作人员以“秦岭四宝话你知”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图片内容和亲身经历,讲述发生在秦岭和自然保护区的故事,为400余名师生进行科普。
这样精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在牛背梁保护区屡见不鲜。据统计,3年来,保护区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局史馆以及多样性生物展示馆接待学生、社会各界人士5000余人次;举办各种形式自然科普教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50余次,在寓教于乐中,让爱护秦岭深入人心。“2022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的荣誉称号更坚定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信心。
“将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深入结合,从更广阔的视角厚植区域生态,打造城乡共富绿色空间,是我们当前坚持的发展之道。”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光锋说,“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岗位实际,在聚焦生态资源保护主业的同时,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投入力度,以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契机,持续构建‘和谐、美丽、数字’牛背梁,用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保护区落地生根。”
不负青山不负人。在不断创新保护之下,如今的牛背梁保护区,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生态版图扩容提质,产业功能更加多样,生态空间愈发向美,创新方向持续拓展。一抹抹多姿多彩的秀美画卷,正汇聚成秦岭浓墨重彩的人文生态画幕。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