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
202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全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今年,市园林绿化局还将制定出台《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助力把北京建设成为“鸟语花香、人和野生动植物和谐”的花园城市。
目前,北京市建成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已经形成以自然保护地、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示范库为主体,各类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等栖息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使全市90%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北京实施系列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全面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让平原地区汇成林海,打通了野生动物迁移通道。特别是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统筹抓好生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在平原地块每1000亩营建1处本杰士堆,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适度留野,同时结合雨洪蓄滞建设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地,维持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
2022年,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挂牌。首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加强了对珍稀植物的保护研究。近地扩繁移栽轮叶贝母和铁木1500余株,移栽脱皮榆幼苗800余株、播种2万粒,栽种槭叶铁线莲幼苗50株、播种200穴。全市还将野生植物保护纳入了《北京市林长制年度督查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北京近年来花大力气建设和恢复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6.21万公顷,为全市近一半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提供可生长栖息环境。今年,延庆野鸭湖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市还为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房山十渡黑鹳集中生活区已经形成100多只的固定种群。
北京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不断织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网”。2012年颁布实施《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和2022年开始实施的《湿地保护法》,针对放生、排污、开垦、占用等湿地管理中难点问题作出明确要求,对全市湿地进行分级保护,更好地保护了湿地野生栖息环境。2020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首次明确了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保护,并加大处罚力度,为打击非法交易、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21年,北京先后出台《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实施办法》《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等多项配套制度,实施《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有效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的协同、指导和监督,精准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2022年推出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与利用管理办法》《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配套规章和文件,进一步筑牢北京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基础。
北京市还建立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全方位监测防控体系,建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88处,其中国家级监测站11个、市级监测站32个、区级监测站45个,实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日报制度,确保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目前,延庆、密云、通州等区均建立了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站点,全市野生动物救护体系不断完善。
未来,北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将以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根本,以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为核心,使北京95%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编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等工作将陆续展开。(尚文博 马蕴)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南林大樱花大道 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