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发现植物界活化石桫椤 极有可能为野生
同安西坑村发现桫椤,专家鉴定极有可能为野生,比恐龙的出现还早1.5亿年,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美誉
同安西坑村的老巡山员在巡山时,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树。它有两个奇怪之处:一是树形奇特,且树干表皮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粗糙的线条,上面充满小孔,整个像被虫子咀嚼过一遍似的;二是一大片山中这种树只有一棵。厦大专家经过仔细鉴定,确定其为桫椤,且有可能是厦门发现的第一株野生桫椤。据介绍,它的历史比恐龙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现今存世很少,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美誉。
“我们村有一棵树,长得很古怪。我巡山这么多年,发现这么一大片山惟独只有一棵这种树。你见多识广,能不能跟我一起去看看是什么树种?”昨日,记者到达同安区莲花镇西坑村时,巡山员老连拉着记者去辨认一棵“怪树”。后经本报记者带回照片让专家鉴定,证实其为目前世界珍稀植物———桫椤,且可能是厦门地域发现的第一株野生桫椤。其祖先可追溯到3亿多年前,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为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美誉。
长于海拔800米的山谷小溪中
同安西坑村位于同安西北角最边上,与长泰、安溪交界。昨日,老连带领记者从村子(海拔700米处)出发,沿着山路爬行了大概几百米,老连在一个山谷溪口停下了脚步。由于长时间未下雨,小溪已经干涸。记者跟随老连踩着溪石,钻过一片荆棘,溯溪而上。行至大概50米处,老连再次停下来,指着前面一棵有点像椰子树的树说:“就是这棵树。”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该树大概3米高,树干比碗口稍大,树形奇特,树干似笔筒,树顶上有六枝大叶柄向四周伸张,每根叶柄上有大约20对的小羽叶片,叶形如凤尾,整齐地排列着,整棵树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树冠下面还有一些干枯下垂的叶柄环绕着。更让人感觉怪异的是其树干表皮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粗糙的线条,呈深褐色,上面充满小孔,整个像被虫子咀嚼过一遍似的,疤痕疮孔累累。记者站在树边,感觉到异常的阴凉、潮湿。
或是厦门第一株野生桫椤
记者带着拍回来的照片,找到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家侯学良博士,请其鉴定。侯学良显得非常谨慎。他查阅了一些资料,仔细对照记者提供的照片并详细询问该树的生长环境,最后得出结论:“没错,是桫椤。”尔后他又说:“树上面还长着青苔,像是在那里长了很久,看来长势不错,应该是野生的。”
他介绍说,野生桫椤生长在厦门,实属罕见,“我们近些年对厦门的植物进行了调查,还没发现有过野生桫椤。我数年前在莲花山见过一棵,当时那棵树的长势并不好,也许现在已经死掉了。我觉得那像是人为引种的。”侯学良还翻开了《中国植物志》查阅,里面记载安溪、长泰有桫椤分布,但数量稀少。
记者指出,2004年厦门媒体曾经报道过,厦大后山有一颗桫椤。对此,侯学良表示:“我没看过这个报道,不过厦大后山有个引种园,不知当时的报道是否经过考证。”
当记者询问同安西坑村的这棵桫椤属于何种类时,侯学良表示:“从体型看,像是黑桫椤。不过外表可以判断大概,但不精确,植物鉴定主要根据孢子等生殖结构。”
对于巡山员所说的一大片山仅有此棵桫椤的说法,侯学良的解释是:“现在生态环境破坏很厉害,也许其他个体都逐渐消失了,而这棵树幸存。也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现在的生态环境不太适合它,所以种群就变得很小、分布很散。”
专家呼吁建森林公园积极保护
侯学良提供的资料介绍,化石测年表明,桫椤起源于距今3.5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在恐龙生活的侏罗纪年代,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高大而繁茂,茎叶中含有大量淀粉,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后来,由于地质变迁,桫椤种类渐渐消失,现在只有少量存世。它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据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桫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有2属14种和2变种。专家说,桫椤如何躲过寒冷的冰川期生存下来,至今仍是个谜。
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侯学良呼吁,如果在西坑村再发现桫椤,就应当规划建立森林公园,以此来保护珍稀植物。
下一篇:春日出游,迷醉在“花”之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