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 | 首都高质量推动园林绿化发展,从提量向提质迈进
首都高质量推动园林绿化发展,从提量向提质迈进
山区有绿屏 平原有绿海 城市有绿景
蓝图已擘画,奋进正当时。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部署以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的“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奋斗目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苦练内力强基础,勤修外功出成效,蓄势聚能谋发展,持续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从“增量”向“提质”的飞跃,为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绿色新动能。
东城区新中街城市森林
科学绿化,高质量拓展绿色版图
北京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绿化,积极恢复森林、湿地,扩大绿色空间,预计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2%。
科学规划拓增量,充分利用好规划确定的林地范围开展绿化。到2035年,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年绿色开敞空间比例将达到50%,二道绿隔绿色开敞空间比例将达到70%。
科学设计提质量,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注重以林治山、以林保水、以林护田,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协同治理。
科学植绿扩容量,坚持适地适树、科学布局,统筹考虑植物的持续发展、景观的季相变化、立地条件的特殊性、树种的多样性、经营的多效性,构建地域性森林生态系统。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建设公园,提升绿色惠民水平
北京市将采取最暖民心的举措,增加市民游园的舒适性。加快完善郊野公园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
持续推进公园“减围栏、促联通”,完善公园绿地防灾防险功能,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传承历史园林文化,让城市留住记忆;发展森林生态文化,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发展绿色休闲文化,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域公园游憩体系,预计到2035年全市建成1300个公园。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增加绿色空间的联通性。打造公园式林荫道,有序推进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建设,实施“一十百千”森林步道建设工程,构建三网融合的城市绿道网络,推进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的生态廊道建设,提高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温榆河公园秋色旖旎
优化功能践行“四库”理论
优化绿色功能,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城区,实施城市绿地分级分类管理,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在平原,以“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防病虫、丰物种”为重点,统筹管理两轮百万亩造林和五河十路绿化隔离地区生态林。在山区,持续开展森林健康经营,全面保护436万亩天然次生林,重点做好“调密”“补栎”“促进天然更新”,构筑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优化绿色功能,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创新发展林果、花卉、种苗、蜂等传统林业产业,打造“京字号”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林下经济,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生态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造林管绿,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改革创新,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从严从实守护生态安全,以守土有责的担当保护好、管理好宝贵的生态资源。健全完善首都特色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资源保护主体责任。持续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以“零容忍”态度开展执法监督,坚决守护园林绿化资源安全底线。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
突出国有林场引领示范,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林场,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符合条件的集体生态林将纳入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理。
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确权登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技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注重植物新品种等科技攻关和知识产权保护,广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落地应用。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建设智慧园林。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大国园林绿化形象风采。
十年树木,京华大地已是林海绵延;千秋功成,绿色北京还需扬鞭奋蹄。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角。全市园林绿化系统以不负初心使命、不负伟大梦想的如磐信念、如水情怀、如鼎担当,胸怀国之大者,办好民生实事,扬帆奋楫、破浪笃行,谱写北京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延庆八达岭彩叶景观
以绿为底 绘就大国首都壮美生态画卷
非凡十年,非凡成就。首都园林绿化系统十年树木攻坚克难,绿色发展蹄疾步稳,新征程中以绿为底,奋力绘就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壮美生态画卷——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绿色生态基底不断夯实。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园林绿化系统正加快步伐,加快实现从“增量”向“提质”的飞跃。
十年接续奋斗,绿色已成京华大地亮丽底色。十年来,绿色之花在京华大地上处处绽放,绿色发展的正能量强劲有力。生态文明思想已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聚焦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以助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北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接续实施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增强。
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圆满收官,宜居之都生态基底不断夯实。十年来,北京接续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4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31.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46.2%提高到49.29%,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的美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绿色生态基底不断夯实。规划建绿锚固了生态格局。落实新版城市总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城区绿化3.5万亩、平原区增绿52.4万亩、浅山区生态修复39.5万亩。“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绿色空间范围内实现增绿93.65万亩,“一主一副”范围内精准建绿18万亩。大尺度绿化联通了平原绿海。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累计达到109处,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成郊野公园44处,两条城市绿色项链成色更足。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森林湿地40个、千亩以上绿色板块350处。温榆河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打造了区域生态亮丽名片。保护修复厚植了山区绿屏。接续20年全面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规划目标,累计造林营林921.9万亩,稳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在山区形成了森林繁茂、万壑鸟鸣的绿色丹青世界。注重浅山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山体休养生息,恢复“绿不断线”景观风貌。互联互通打造了生态绿廊,30余条贯穿全境通向津冀的交通干线和水系流域绿色屏障更加厚实,成为一条条与绿相依、生态和谐的景观画廊。
市民绿色福祉持续提升,“千园之城”格局初现。十年来,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紧扣“七有”“五性”需求,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7293公顷,建成城市休闲公园309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609处、城市健康绿道1405公里。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62平方米。首都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兴绿惠民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林果、花卉、种苗、蜂蜜等园林绿化产业年产值达126.3亿元。重点林业建设项目用工保障本地农民就业7.02万人,山区、平原生态林养护管理吸纳8.7万农民实现绿岗就业,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惠及农户9.5万户,新型集体林场创造就业岗位1.1万余个,越来越多的农民成功转型为专业化林业工人,实现在家门口绿岗就业。生态文化魅力充分彰显。平谷、延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结合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发布红色旅游地图,加快绿色生态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全市公园景区年均开展各类特色活动500余场,年接待游客3.6亿人次,市属公园推出文创产品5400余种,销售额超2.7亿元,园林绿化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之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恢复建设湿地15.3万亩,全市湿地总面积达93.15万亩,营造了一处处林水相依的生态景观。坚持精细化养护管理,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实现精准提升。大力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精心养护1074万亩集体生态林;建立“市—区—乡镇—专业队”四级管护队伍,差异化管护平原生态林;建立信息化管理台账,分类分级精准养护9.3万公顷城市绿地。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12年底的15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底的3164万立方米,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840万吨,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达到9070亿元。注重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效。全市建设生态保育小区300余处、小微湿地491处。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达596种,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