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坚持科技治沙 引领绿色发展——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2024-09-05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31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陕西省治沙研究所64年始终坚守在防沙治沙技术最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治沙所在飞播治沙、固沙植物引种造林、能源开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所各项成果推广面积超过4500万亩,推广效益达到45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点”上探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榆林地区围绕防沙治沙的初始实践,从解决治沙造林面临的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入手,组建专业治沙机构和队伍,将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土办法上升到科学高度,积极开展防沙治沙技术研究和推广普及工作。

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队基础上组建了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筹建了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由于没有经验,最初造林只是在村庄、路旁、河流两岸及沙漠边缘进行,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主要采取机械防沙措施。

沙漠高速公路生物防护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供图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治沙?造什么林、种什么草?种子苗木如何解决?怎样才能使农田、牧场、村庄、道路不受风沙侵袭?

为此,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及榆林地区相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展开了科技攻关,联合成立了植物引种、育苗驯化、造林试验3个科研攻关小组,先后从三北地区引进了多种耐干旱瘠薄、抗风沙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沙蒿、沙柳、花棒、踏郎、紫穗槐、沙打旺等十几个优良固沙植物种,在多点造林试验的同时进行局部推广。

树种草种的问题初步解决后,提高造林成效成为当务之急。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春天种子播撒下去或树苗栽植以后,几场大风过后,种子被大风吹走,树苗被连根刮起,造林成效很差。经过科研人员反复试验研究,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治沙方法,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撵沙湾造林、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密集式造林等一系列治沙造林适用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后来又逐步总结出了截干造林、大苗深栽、覆膜造林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解除了部分群众中存在的“见沙怕”“治沙愁”的畏难情绪,促进了治沙工作在“点”上的展开。

“线”上中试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沙区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畜牧业发展加快,防沙治沙的方向和模式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实行以人工造林为主、封沙育林育草为辅,把单一的栽树种草治理推向综合整治。

科研人员选择榆横川道、定靖滩区和北部草滩地区分别进行护田林网和护牧林网建设的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拉开了线上以集体营造林为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的帷幕。将植树造林作为整治山河的根本战略,建成造林面积达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进一步加快大沙远沙治理步伐,1974年治沙所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

科技人员从宜播地类、植物种选择、播期播量确定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试验研究,经过8年苦战,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播治沙的多项技术措施,其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榆林治沙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广大科技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涌现出了以漆建忠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治沙学科带头人,练就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肯奉献的治沙科研队伍。

“面”上推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合防沙治沙不断向纵深和更广领域推进的实际,科研人员从解决治沙造林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入手,推动和促进防沙治沙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时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启动建设,防护林几乎为清一色的灌木树种,冬春季休眠落叶,导致防护效能显著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加优良常绿固沙乔木树种的比例,改善防护林的结构和质量。

以孙祯元为首的一批治沙专家、学者,从樟子松的引种驯化开始,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渐攻克了引种、育苗、沙区栽培、沙荒治理和大面积造林等多项技术,总结出大苗造林、“六位一体”等技术模式。

樟子松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的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之一,并在科学研究与生态工程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仅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就达到300万亩以上(榆林沙区130多万亩),形成100多个万亩以上和若干个5万亩以上的集中实施区,增强了防风固沙效益,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多,林种结构及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沙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美国《时代》周刊刊载《向沙漠挑战》一文指出:“榆林治沙造林的成绩,是治沙所与毛乌素沙地斗争的一个成功例证。”

“全方位”提升

榆林是全国唯一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首个特大型煤矿开发开采基地,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相应的交通、通信、城镇等工程建设的实施,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剧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引发了新的水土流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沙所及时调整防沙治沙工作部署,围绕资源大规模开发,从解决生态瓶颈问题入手,为沙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是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良种培育技术研究。治沙所引进100多个植物种,建设了专门的珍稀濒危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和国家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通过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长柄扁桃、文冠果、元宝枫等对榆林沙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经济型植物,进行新品种培育和次生代谢产物开发。

二是建立了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治沙所对矿区植被破坏和群落稳定性以及水分动态平衡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塌陷区、煤矸石山和露天矿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

三是提出了风沙区新开农田风蚀防控综合治理工程。治沙所实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一整(整理土地)、二改(改良土壤、改良品种)、五化(园田化、林网化、节水化、机械化、智能化)、八配套(井、渠、田、林、路、电、排、科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配套实施,打造科学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绿水青山提质增效、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四是基于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治沙所提出了建立以林业为主体,兼顾农畜,形成以林护农、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林农、林牧、林药”农林复合高效经营生态生产体系。

五是针对防护林带内的老化、退化乔木林,治沙所提出了“一框一策、适地施策”提升改造技术措施,实现榆林沙区林网化管理。

六是优化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建设,治沙所采取条带式、斑块式、疏透型防护林结构,在沙区农田建设“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丘陵区新建宽幅梯田配套路、埂防护林。

七是针对风沙区飞播灌木林地过熟老化,林分结构单一,黄土区地形复杂造林立地条件差、投资大等问题,开展了新一轮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飞播试验示范,攻克宜播树种、种子处理、播种量确定、树种配置设计、播期选择等多项关键技术,助力沙地快速复绿。

八是提出沿黄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治沙所采取乔灌草结合、石坡垒石造林、陡坬喷播种草等措施,实施精准造林,集中连片建立结构稳定的沿黄防护林体系。

此外,从服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出发,治沙所先后解决了神延铁路、榆靖高速公路、陕京输气管线等项目的全方位生态防护技术难题和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评价技术难题。其中,在榆靖沙漠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应用沙漠学、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数字模拟技术提出了“四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及养护技术,解决了在我国半干旱地区修筑沙漠高速公路生物防护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其理论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穿行在宽阔的榆靖路上,其靓丽的绿色景观已经成为感受和认知榆林治沙、展示榆林治沙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年来,治沙所重点开展毛乌素沙地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提质增效研究,持续加强防沙治沙、生态监测、飞播造林、针叶树良种扩繁、采煤塌陷区植被优化配置、沙地水分监测、针叶树自然更新等优势项目的研究,致力于把治沙所建设成为“主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劲、社会贡献卓越”的一流研究所。(高荣 李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加强东南沿海保护地管理共护“蓝色家园”——全球环境基金首个海洋保护地项目总结会侧记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