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写好“生态兴林”大文章
2024年,陕西宝鸡持续推进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聚力推动“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造管并举”扩绿提质 写好“生态兴林”大文章
相继实施首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第二批“双重工程”项目,积极推进森林修复、百万亩绿色碳库等生态修复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营造林22.5万亩,并对1.78万亩退化草原进行有效修复治理。渭河北坡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圆满收官,19个节点工程全面竣工,于12月底正式开园,已成为市区内一道亮丽的生态人文观光带。与此同时,宝鸡市还致力于城镇村、河路坡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成功恢复2.02万亩困难立地植被,并实施了1420公里的防护林网和林带管护。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宝鸡市广泛开展“四旁”植绿活动,提升7320亩村庄的绿化美化,组织实施19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项目,拓宽全民线上线下参与66.85万人次,植树266万株。
“一管四防”持续发力 构建“依法治林”新格局
全面推行“三单两函”制度,建立“林长制+林草重点工作”机制,县(区)智慧平台全面建成并运行,市县两级共召开17次总林长会议,发布了17次总林长令。四级林长累计巡林达31.7万余次,协调解决63件保护与发展相关问题。全市严格控制林地定额和采伐限额,全年审核45宗使用林草地项目,核报了12个占用自然保护地及省级重要湿地项目,依法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且未发生违法违规审核审批问题。同时,全市高质量完成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常态化开展林草湿图斑监测,台账化监管封山禁牧区,核实森林督查疑似图斑,查办破坏林草资源案件,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宝鸡夯实生态安全基础,推动防火、防虫责任制与林长制深度融合,印发专项方案,落实防控责任。全市防火码卡口全天候管控,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等行动,严防疫情传入,综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省控指标,眉县林业局荣获全国先进单位。此外,宝鸡扎实开展打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统筹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查办案件,收容救护野生动物。千阳朱鹮种群数量增加,千湖湿地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迈好“改革活林”阔步子
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基础要素,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在国有林场建设上,开展2个试点,完成9个欠发达国有林场中8个的巩固提升项目,探索“森林经营+产业发展”新路径。同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陇县、太白县省级试点,探索林地与耕地空间置换,健全集体林权制度,建立“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新增集体林规模经营面积5500亩,累计流转1.81万亩,陈仓区经验获《中国绿色时报》专题报道。宝鸡还推行政策性林业保险,凤县率先开展林麝保险试点,年内承保1.3万头,理赔金额达1826.92万元;全市落实涉林农业政策性保险925.96万亩,兑付补助899.86万元;推行野生动物危害致害保险,赔付73.76万元。此外,提升基础支撑能力,落实投资2.51亿元,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获国家确认公示。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24个,推广面积4.35万亩。严格林木种苗监管,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发现新记录物种和重点保护植物。宝鸡柴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多个品种通过审定,“凤县大红袍花椒”入选“陕西好商标”。
“美丽经济”转型升级 下活“产业强林”大棋局
立足乡村振兴,陕西宝鸡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路径,强龙头、抓基地、建园区,全年林业总产值达141.5亿元。在经济林方面,宝鸡突出优势区域,因地制宜管理特色经济林,推进凤县万亩“大红袍”花椒产业基地提升改造,改造低产园6000余亩,新品种推广示范4万亩,提升改造核桃、花椒等经济林15.59万亩,实现161.7万亩经济林挂果丰产。同时,新培育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新增林下经济面积0.93万亩,林麝存栏达4.7万只。林产品加工方面,宝鸡举办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林麝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制定林麝产业发展方案,发布地方标准,创建“凤县麝工”劳务品牌,撬动1.2万劳动力就业,产生经济收入5.6亿元。生态旅游异军突起,宝鸡辛家山林业局获“绿色贡献奖”,太白县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县,凤县、眉县分别获评多项荣誉,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大秦岭生态旅游线路,千湖湿地公园晋升4A景区。全年森林旅游接待70.86万人次,收入4829.76万元。生态脱贫巩固拓展,宝鸡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开放“五个一批”单位25个,助力1288名脱贫人口增收,选(续)聘生态护林员2055人。凤县椒农笑脸登上央视春晚,展现宝鸡林业新风貌。2025年,宝鸡市将一体推进“扩绿、护绿、兴绿”,持续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生态之城、美丽宝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陕西省宝鸡市将一体推进“扩绿、护绿、兴绿”,持续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生态之城、美丽宝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湖北武汉迈进“千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