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以持续深化改革答好“林改四问”

2025-04-07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105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坚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工作期间,聚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刻提出林改四问,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改。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接续答好“林改四问”,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明晰产权,调动林农积极性。产权明晰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产权明晰,林农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未来收益才有稳定预期,才能充分激发农户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可以说,不触及产权,就不会触动林农的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其中,“山定权”是基础和前提。山定权,树才能定根,人才能定心,才能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免除林权流转经营的后顾之忧。因此,明晰产权、“把山分好”,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回答好其他“三问”的前提。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照法律,积极稳妥处置林权确权遗留问题。勘定集体林权和林地界线,着力解决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的林地边界不清、四至不明、证地不符等权属争议,逐步完成登记和颁证等确权工作。推动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明确集体所有权不变、农户承包权稳定的基础上,放活林地经营权。鼓励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按照市场化原则流转,促进集体林科学高效经营。完善林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林地经营权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机制完备的林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完善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林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以多种形式高效有序流转,优化配置效率。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加强森林经营。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辩证来看,适度采伐对集体林经营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允许经营主体通过采伐等手段合理利用集体林资源,将集体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现实收入,才能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投资林业、经营森林的积极性。这不仅是落实林权权利人林木处置权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其合法收益权的基本前提。此外,森林采伐不仅是森林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森林经营的重要措施。完善林木的结构、密度和生态功能,提高森林质量,离不开科学采伐。这就要兼顾林农利益和林业发展可持续性,推进森林分类经营。依法科学划定天然林和公益林范围。依据自然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公益林范围。给予经营主体更大自主权,支持和引导集体林规模经营主体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确定采伐限额和采伐审批的重要依据。落实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政策,允许经营主体跨年度合理调配商品林采伐限额。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用好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方法,引导和帮助林农建立全周期森林经营模式,通过采伐更新、抚育复壮、择伐补造等措施去次存好、去劣存优,不断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健全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其他作物相比,林木生长周期长、受气象和病虫等灾害影响大、防火成本高,因此,林业经营往往具有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等特征。部分林种的经营,还需要购买特殊的技术和管理服务。因此,必要的资金支持不仅是盘活林业资源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充分发挥森林经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持续推进的物质基础。实践中,集体林分布在广大乡村,上级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往往不足。林农无力承担大额投资,“资源”变“资本”面临资金短缺的约束。要加强金融支持,落实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林权资产评估机制,扩大抵押物范围。突出期限长、利率低、手续简便等特征,开发符合当地林种生长特点的林业金融产品,不断满足林业信贷资金需求。推动多元经营。引导国有林场、社会力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联合经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社会力量在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经营优势和集体、农户的林权资源优势,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各方得益。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完善林业碳票制度,鼓励能耗企业通过购买碳票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双碳”要求,拓宽森林资源变现渠道和企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鼓励林地经营权流转,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林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营特征。从成本看,大规模林地在采伐、运输、监测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摊薄成本、节约资源的优势。小规模林地则面临较高的种植和养护成本。从效益看,森林面积和范围受限,林下种植、养殖业和旅游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此外,小规模林地难以规划混交林,单一树种无法形成完整生态系统,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足,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就面临挑战。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必然导致林地碎片化,衍生粗放经营和效益偏低等问题。只有通过林权流转整合分散林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完善林权收储体系,通过流转、租赁、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将林农不愿或无力经营的碎片化林地进行收储并集中管理,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推动集体林地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户发展联合生产模式,通过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家庭小规模和分散经营格局,增强农户市场议价权,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管理等多重服务,降低经营风险,推动林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坚持市场化经营导向。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农户以林权入股,通过基地务工、效益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和经营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康养旅游等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品,实现农、企双赢。(解晋)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富民观察:山林生根 再启新程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