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牧民》:礼赞草原之子
近几年来,中国报告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反映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等内容的作品占据了重要而独特的位置。布仁巴雅尔与杨楣合著的《中国牧民》,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拓现实疆域、探掘人性情怀,创作出的又一部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题材文学佳作。
一位将军之子,扎根草原50年,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创造了人草畜和谐共生的生态牧场,带领一方牧民生态致富,而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畜牧业的一名开拓者和引路人……作者以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细节,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用饱含激情的文字触动了读者心灵,在描述人物与现实博弈的过程中,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让读者既看到时代发展的宏图美景,也感受到社会前进的动力和人物成长的激情。
主人公廷·巴特尔是一个英雄的名字,也是一个英雄般的存在。但他也曾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小人物,随着青春之始,骨子里的正直与英雄基因让他开始有所觉悟并付诸行动,他像父亲一样,对社会、对家园怀有自觉的责任心和爱心,虽历经曲折,却始终秉持自己的价值坚守和生命追求。
可以说,作者与人物互相成就。蒙古族的布仁巴雅尔创作这部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生长的土地给予他的影响,一生都无法更改。他的心性、智慧、情致、正气等,与主人公血脉相通、气息相连,由他出手为廷·巴特尔写作,可谓天然契合。
作者熟悉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关于草原,关于畜牧饲养,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名称、习性、属性、生长特征等。在其笔下,不仅能看到人物的动作形象,还能呼吸到扑面而来的草原气息。文中随手可摘、随处可见的知识技能等,使得阅读作品时可以有一种知识的弥补和获利,具有较好的阅读体验。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眼光,让其在叙事笔调上显得温情,带着发自内心的热情。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精彩的人生故事,写出了他精神特质背后丰富的文化图景,告诉我们廷·巴特尔精神禀赋的来路与出处,以及他成为“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偶然与必然。
这部作品不仅是廷·巴特尔的个人奋斗史,也不只是个体命运的精神成长史,而是以廷·巴特尔的人生轨迹为载体,折射和表现了新时代草原牧民的风采风貌,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广大牧民的奋进以及草原的巨大变化。
内蒙古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土地,萨如拉图雅也有着鲜明的地域风貌,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充斥着浓郁的萨如拉图雅式的独特性,或者,可简单地称之为草原特质。
主人公是一个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却又光彩四射的人物。他善良本分、克勤克俭,为人有情有义、遵礼守节,又眼明心亮、勇敢坚强,是新时代新牧民的优秀代表。
作者以真实的目光打量现实,以一个作家脚踏实地的行走,以诚恳扎实的采访与姿态,紧贴着这片土地、紧贴着人物写作。文中摒弃了时髦的技巧和用语,语言朴素、句式朴实,但又有许多令人惊艳的表达。比如,写马群里的马“被咬成了秃尾巴”,说主人公手上身上带着牲畜的味道,“回家洗了几遍澡还有味道”,说主人公在大雪的时候“蹚着雪路走”,说暴风雪中回来的牧民“两手空空,只有满脸的泪水和绝望”……这样的表达,生动、精准、贴切。
作者以原汁原味的写实方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淳朴的、智慧与勤劳并存的草原图景,在字里行间构筑起人物纯美的精神品格,这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这部作品是近年来反映草原牧民形象的一部写实力作,在推动现代化新牧区建设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写出了个人与家国的关系,以及个人之于乡土家园甚至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国家能够历经磨难而蓬勃发展,能够克服困难而不懈前行,可以说,一个个像廷·巴特尔这样的优秀个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格外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将其化作一种意识、一种眼光、一种视角,以审美的方式拨亮了精神和理想的灯火,给广大阅读者带来精神指引的力量。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张子影)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